起搏在线

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十二月刊 中文版)

<<  2023年12月第一期  >>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学》杂志的主编陈鹏生。任期十年的主编工作即将结束,因此,这将是我为《心律学》播出的最后一期节目。

 

 

 

1
 
 
 
 
 

2023年12月,期刊将重点关注心脏设备。首先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生理起搏注册研究的结果,一项关于传导系统起搏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这项研究包括了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44个研究中心,一共招募了870名受试者。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手术植入成功率相对较高的患者当中,传导系统起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左束支区域起搏可能比希氏束起搏效果更好。

 
 

 

2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与双心室心脏再同步治疗相比,左束支区域起搏减少了心外膜复极的离散度”。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使用心电图成像 (ECGi) 技术,比较双心室心外膜、双心室心内膜和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左室心外膜复极的影响。作者发现,与传统的双心室心外膜起搏相比,左束支区域起搏可以减少心外膜复极离散度。

 
 

 

3
 
 
 
 
 

接下来的这篇文章题目是:“植入式心脏电子设备废弃导线的长期结果”。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一项单中心CIED注册研究的数据,包括1984年到2018年期间注册的2962例手术,其中130名患者确认带有废弃导线。作者发现,在设备相关的感染、静脉血栓/栓塞、和全因死亡率等方面,单根废弃导线与没有废弃导线的患者的风险是差不多的。而相比之下,那些带有多条废弃导线的患者,感染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则明显增加。

 
 

 

4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带有附加线圈电极的皮下ICD的除颤性能”。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快速评估平行或横向放置电极对皮下ICD除颤效果的影响。这项研究一共纳入了35名患者。与传统的皮下ICD系统相比,无论平行或横向放置电极,其平均除颤阻抗都有所下降。作者认为,添加第二个放电线圈电极,特别是平行放置,可以显著降低阻抗,并且在能量≤40J 时成功除颤的可能性很高。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开发体积更小的皮下ICD设备。

 
 

 

5
 
 
 
 
 

随后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真实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来自经导管主动脉瓣手术相关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可校正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见解”。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以下患者当中确定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形态学特征:(1) TAVR术后的左束支传导阻滞;(2) 可以通过传导系统起搏纠正的左束支传导阻滞。Strauss标准是:QRS波宽在男性长于140ms,在女性长于130ms;QS或rS复合体出现在V1和V2导联中;QRS中段切迹或模糊出现在以下导联当中的2个以上:V1、V2、V5、V6、I 和 aVL。作者发现,在TAVR术后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可以通过传导系统起搏纠正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当中,Strauss标准和QRS切迹是非常普遍的。

 
 

  

6
 
 
 
 
 

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是:“导线拔除手术后当天出院的安全性”。研究一共纳入了111名接受经静脉导线拔除择期手术的患者,其中80名患者 (72%) 在当天出院(SDD 组),31名患者(28%)留院过夜观察(过夜组)。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接受较为先进的导线拔除技术手术的患者,留院过夜的可能性增加了3.5倍。作者认为:择期手术患者当天出院是可行并且安全的。体重指数较高、需要拔除的导线较少、导线植入体内时间较短(<10年)、以及较少使用激光驱动的拔出鞘,更有可能实现当天出院。

 

7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用葡萄糖酸氯己定进行起搏器口袋的灌洗,以预防高风险手术当中,植入式心脏电子设备的感染”。研究对象来自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当中,接受高风险手术的患者。起搏器口袋先用20毫升不含酒精的2%葡萄糖酸氯己定(简称为CHG)进行冲洗,然后用普通生理盐水冲洗。对照组仅仅用生理盐水冲洗。作者发现,在高风险手术当中进行CHG灌洗可以减少设备相关的感染,并且没有出现任何不良事件。在长期随访和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当中,也观察到了CHG灌洗的益处。

 
 

 

8
 
 
 
 
 

关于心脏设备这一焦点问题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植入ICD患者夜间心率与心血管死亡率之间的关联:一项队列研究”。这项研究一共纳入了534名窦性心律的ICD 患者。基线夜间心率的平均值是59.6±8.0次/min。在为期60个月的随访期间,88 名患者(16.5%)发生了心血管死亡事件。夜间心率每增加1次/min,总人口、心衰患者和非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7.8%、10.1%和5.7%。作者得出结论:持续监测夜间心率可以识别心血管死亡高风险的患者。

 
 

 

9
 
 
 
 

除了以上这些焦点文章以外,这个月的期刊还收录了以下这些常规的论文。其中第一篇的标题是:“房室结消融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房颤的有效治疗策略”。作者对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肥厚性心肌病注册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一共有59 名患者接受了房室结消融。在消融后80个月的随访期内,左心室射血分数保持稳定。49名患者(83.1%)报告症状有所改善。作者认为:房室结消融可以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并且不影响左心室功能。研究数据表明,房室结消融是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房颤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应该在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中进行进一步评估。

 
 

 

10
 
 
 
 
 

下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法洛四联症修复手术后的患者,窦性心律的QRS形态可以反映右心室激动和解剖学室性心动过速的峡部传导”。法四修复术后、伴有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转诊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或者出现持续性室速,这些患者接受了全面的窦性心律三维标测。肺动脉环与室缺补片之间、以及室缺补片与三尖瓣环之间存在峡部阻滞的患者,更有可能在 V1 导联中出现较低振幅的R'波和碎裂QRS波,以及在aVF导联中出现末端S波。这些发现揭示了右室激动和常见心电图表现之间的机制联系。

 
 

 

11
 
 
 
 
 

接下来的文章标题是:“心外膜和心肌内脂肪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联”。在PROSE-ICD注册研究当中,接受了对比增强CT扫描的患者被纳入了这项研究。作者发现,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脂肪分布异质性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当中,心肌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增加,也会相应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这些发现表明,脂肪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取决于底层基质。

 
 

 

12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复发性室速的杂交手术消融当中,与射频消融相比,低温消融具有更短的消融时间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2009年到2022年期间,43名患者接受了直接手术入路的低温消融(n=17)或射频消融(n=26)混合心外膜消融手术。与射频相比,低温的消融时间明显更短。低温组没有出现并发症,而射频组则有6名患者出现了并发症。两组的复发性室速发作和全因死亡率相似。作者得出结论:采用低温或射频的杂交手术进行室速消融,治疗结果没有差别。在手术当中,低温比射频消融更有效、更安全。

 
 

 

13
 
 
 
 
 

随后的论文题目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诊断陷阱”。作者研究了726名先前诊断过、或怀疑患有ARVC的患者。其中,365人(50.3%)被排除了诊断。这些患者当中,23.8%植入了ICD,而在重新评估之后,9.0%的患者被建议拔除ICD。另外5.5%的患者被建议植入ICD,但在重新评估后这项建议被推翻。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ARVC患者被误诊,导致14.5%的患者错误的被植入或者错误的被推荐植入ICD。误诊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磁共振成像的错误解读。

 
 

 

14
 
 
 
 
 

接下来的论文标题是:“J波综合征早期复极左后延伸的意义”。40名诊断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者被纳入了这项研究。分别有26名(65%)、31名(78%) 和39名(97%) 患者在外侧导联、下部导联和后部导联上观察到了J波。9名患者接受了体表映射,所有人都在后部区域有阳性发现。作者认为,后部导联J波在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当中很常见。使用导联V7-V9和体表映射可以发现这些异常。

 
 

 

15
 
 
 
 
 

下一篇文章是:“起搏器导线插入部位的心肌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异常”。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包括122名接受心脏CT扫描的患者,以及3名有组织学标本的患者。作者发现,导线插入部位相关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很常见,并且与整体心室功能障碍相关。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心肌受压、纤维化和活动导线下方的钙化。这些改变可以解释以上异常。

 
 

 

16
 
 
 
 
 

下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植入了CIED的儿科和先心病患者接受MRI扫描的多中心回顾性评估”。14个机构的314名患者接受了389次MRI检查。其中一共有288个起搏器(74%)和87个ICD(22%)。4.9%的MRI检查(6.1% 的患者)在扫描时出现了症状或CIED的变化。有9次(2%)出现发热或疼痛。MRI检查后的随访期间,1.4%出现了起搏夺获阈值的改变;2.0%出现了导线阻抗的变化。这些数据表明,植入了CIED的儿科和先心病患者可以接受MRI扫描,包括非MRI条件的起搏器,以及心外膜起搏器和/或废弃导线,这些患者可能出现极少数轻微的症状或CIED的变化,但没有其他并发症。

 
 

 

17
 
 
 
 
 

接下来的论文是:“选择性阻断白介素6反式信号可以抑制房颤”。白介素6(IL-6)信号传导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炎症。在这项研究的患者当中,IL-6反式信号传导水平的升高,与房颤的发生呈正相关。IL-6反式信号激活在房颤小鼠模型中得以重现。在主动脉横向缩窄的小鼠中,用sgp130Fc选择性阻断IL-6反式信号传导通路,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率。Sgp130Fc还能减少小鼠心房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和氧化应激。作者认为,IL-6反式信号通路的激活与房颤的发生有关,选择性阻断这一通路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18
 
 
 
 
 

以上这些原创性研究论文之后,是一篇综述,标题是:“钙释放同步的恢复:治疗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新目标”。这篇综述评估了钙释放同步异常在心肌病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并且讨论了恢复钙释放同步对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治疗益处。

 
 

 

19
 
 
 
 
 

接下来这两篇文章展示了关于长QT综合征导管消融的两种不同观点。持支持观点的文章标题为:“长QT综合征中致心律失常的心外膜基质”。作者报告说,右室心外膜消融导致QTc缩短,与左心交感神经去神经术类似,但没有手术并发症。持反对观点的文章标题是:“长QT综合征的心外膜消融术”。作者指出,大多数长QT综合征患者不需要也不应该接受射频消融,除非出现更实质性和更有力的证据。

 
 

 

20
 
 
 
 
 

本期还刊登了两篇研究类信件。其中第一篇的标题是“服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的患者直接口服抗凝剂的安全性。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可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和p-糖蛋白底物,从而与口服抗凝剂相互作用。这些特性可能会增加这些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然而,作者发现,同时口服两者的患者,临床相关出血风险并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增加。第二篇的标题是:“双负极模式在左束支起搏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双负极起搏同时使用尖端电极和环形电极作为负极。作者认为,双负极起搏可能是左束支起搏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大家的收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