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起搏动态 | 周游:伴有弃用导线的传统起搏器或除颤器患者接受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研究

  在过去十年中,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心血管可植入电子设备(CIEDs)的植入量稳步增加。磁共振成像(MRI)也由于其优越的软组织成像能力而使用广泛。但MRI强大的静态磁场、梯度磁场及射频场均可能会损伤CIEDs,而CIEDs的导线也可以作为“天线”接收MRI的能量,并可能因此导致心肌损伤。目前已有指南来降低这种风险,大量文献亦表明CIEDs患者在指南指导下的MRI检查是相对安全的,但这些文献均未纳入伴有弃用导线的CIEDs患者。体外模型实验显示弃用导线在磁场中会产生热量,因此被认为会增加风险。虽有少量临床研究显示弃用导线未增加CIEDs患者行MRI检查的风险,但这些研究样本量很小且未有对照组。对此问题,来自Mayo clinic的Deepak Padmanabhan等人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伴有弃用导线的传统非兼容核磁CIEDs患者接受MRI检查的安全性,并通过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来评估心肌损伤。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至2017年于Mayo Clinic接受MRI检查的CIEDs患者数据库,并且选出有弃用导线的患者。MRI检查前的评估包括与放射科医生协商确定是否可以采用其他影像检查替代,电生理专科医生在扫描前评估CIEDs状态,专科护士程控CIEDs使其适宜行MRI并在检查期间监测患者状态。MRI扫描后CIEDs状态及参数会被再次评估。扫描期间会有一名MRI专家在场保证合适的MRI线圈及扫描参数。纳入研究组的均为伴有原位弃用导线的传统非兼容核磁CIEDs患者。对照组为传统非兼容核磁的CIEDs患者,但没有弃用导线。两组患者匹配了年龄、性别及MRI扫描部位。cTnT分别在MRI扫描前及扫描后至少6小时采血检测。MRI扫描的磁场强度为1.5T,特异吸收率不超过1.5W/Kg。主要终点是伴有弃用导线的非兼容核磁CIEDs患者进行MRI扫描的安全性,即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扫描前后cTnT的差异。次要终点包括MRI扫描期间的不良事件及扫描前后导线感知、阈值等参数变化。此外,研究还分析了扫描部位、除颤线圈数量以及多次MRI扫描对cTnT值的影响。
  952名CIEDs患者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进行了1292次MRI扫描。其中80名为带有弃用导线的患者,共进行了97次扫描。接受MRI扫描的伴有弃用导线的传统非兼容核磁CIEDs患者的基线数据见表1。扫描前后导线参数及电池寿命并没有明显差异(见图1)。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在任何预定的不良反应中均未发现显著差异(见表2)。40例接受MRI检查的原位弃用导线患者进行了术前和术后cTnT值的检测(共44次扫描)。这些患者在MRI扫描前后的cTnT值没有变化(平均差值:-0.002±0.006; P = 0.07)。匹配后的配对分析比较cTnT值的变化也未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任何差异。不同的CIED类型之间也未发现显著差异。15名患者仅有弃用导线而无CIEDs(共23次扫描)。该组中9例患者的10次MRI扫描中可获得对应的cTnT,但无任何差异。不同扫描部位之间或不同除颤线圈数量的患者之间也未观察到cTnT值显著变化。11名患者进行多次扫描,其中8名患者重复扫描同一区域。无论每位患者进行扫描的次数,cTnT值都没有显著变化。所有的MRI扫描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未出现重置或不适当起搏等情况,扫描前后的程控参数没有变化。
▲表1 接受MRI扫描的伴有弃用导线的传统非兼容核磁CIEDs患者的基线数据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的比较
▲图1 伴有弃用导线的传统非兼容核磁CIEDs患者在MRI扫描前后导线感知(A)及阈值(B)的变化
  本研究是目前最大规模评估伴有弃用导线的传统CIEDs患者MRI检查的安全性研究。通过检测扫描前后的cTnT,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弃用导线会导致心肌损伤。MRI扫描时弃用导线引起的风险似乎很低,这表明伴有弃用导线的CIEDs患者行MRI检查获益高于风险。但回顾性研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研究中采用1.5T的磁场强度可能不适用于所有MRI设备。虽然导线来自多个厂商,但它们并不代表目前所有导线。本研究并没有关于这些患者长期随访结果。伴有弃用导线的CIEDs患者行MRI仍未被FDA批准,属于超适应症使用(off-label use),研究者认为对于该类患者行MRI扫描时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讨论其潜在性并发症。

(文章摘译自Padmanabhan D, Kella DK, Mehta R, et al. Safe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legacy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 and abandoned leads. Heart Rhythm. 2018; 15:228-233. doi: 10.1016/j.hrthm.2017.10.02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