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于海波:心衰患者CRT治疗如何实现生理性起搏

编者按: 
 
  随着越来越多循证证据表明CRT在心衰治疗领域的有效性,其治疗手段也在临床中得到不断推广。但传统的CRT治疗存在哪些不足?CRT发展的方向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于海波教授在接受医声网采访时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 于海波 ·
医学博士,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至今,2005年获得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主要从事心脏起搏电生理的临床及介入诊疗工作,尤其在心脏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和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委员。

 

1

CRT治疗并不完美

  于海波教授说,大家都知道CRT是治疗心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但是,CRT的治疗并不是完全完美的,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我们正常人的PR间期是动态变化的,如活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是缩短的,PR间期也是缩短的。但CRT设置的PR间期是固定的,并不能随着心率的变化而发生动态的变化。

  其次,大部分CRT植入患者房室间期是正常的,一般都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这些患者的房室结、希氏束、右束支的传导功能是正常的,只是左束支的传导发生了延迟。传统的CRT工作要求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的电学激动并不通过右束支下传动,而主要是通过右心室起搏电极起搏产生。这就牺牲了残存的右束支传导功能。

 

2

AdaptivCRT可更好实现生理性起搏

 

  于海波教授表示,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CRT设计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目前,临床上应用的AdaptivCRT,就可以更好地达到生理性起搏治疗的目的。

  AdaptivCRT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一种是同步单左室起搏,另一种是动态双心室起搏。这一设备能够动态地调整房室间期,做到随着心率的变化,自动调整每分钟的房室间期。另外,对于右束支传导正常的患者,它会尽量融合右室自身的传导,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尽量实现生理性起搏的模式。

 

3

AdaptivCRT应用的一个实际案例

 

  于海波教授介绍了沈阳军区总医院2014年开展AdaptivCRT的植入治疗的首个病例。

  该患者是一位患有冠心病的老年男性,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CRT手术中,将左室电极植入在心侧静脉,术后进行了程控随访的优化。这位病人本身是个窦性心率,心率是70次/分,QRS间期约为180毫秒左右,PR间期为170毫秒。该患者的情况符合同步单左室起搏模式的工作条件。术后程控的表明,患者左室起搏比例是100%,同步单左室起搏的比例为92.2%。这样,患者就减少了92.2%的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同时,也延长了起搏器的寿命。现在,起搏器的使用寿命预估为9.8年。

  在一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该患者的心功能从三级变为了一级,左室的射血分数从术前的33%改善到56%。左室的内径也从59毫米缩短到42毫米。这表明,患者心功能明显得到了改善。

  于海波教授最后强调指出,健康人固有的心脏兴奋收缩和传导功能是最生理的,起搏器治疗应以恢复正常的生理性工作模式为最终目的。AdaptivCRT可以通过动态的PR间期的调整,完成同步单左室起搏和动态双心室起搏之间的转换,能够更好更生理地完成CRT的治疗。

友情链接